问题:熊猫使用什么规则生成视图与副本?
我对Pandas决定从数据框中进行选择是原始数据框的副本或原始数据视图时使用的规则感到困惑。
例如,如果我有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n(8,8), columns=list('ABCDEFGH'), index=range(1,9))
我了解a会query
传回副本,因此类似
foo = df.query('2 < index <= 5')
foo.loc[:,'E'] = 40
将对原始数据帧无效df
。我也了解标量或命名切片返回一个视图,因此对它们的赋值(例如
df.iloc[3] = 70
要么
df.ix[1,'B':'E'] = 222
会改变df
。但是当涉及到更复杂的案件时,我迷失了。例如,
df[df.C <= df.B] = 7654321
变化df
,但是
df[df.C <= df.B].ix[:,'B':'E']
才不是。
是否有一个熊猫正在使用的简单规则,我只是想念它?在这些特定情况下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如何更改满足特定查询的数据框中的所有值(或值的子集)(就像我在上面的最后一个示例中尝试的那样)?
注意:这和这个问题不一样;并且我已经阅读了文档,但并未对此有所启发。我还阅读了有关此主题的“相关”问题,但我仍然缺少Pandas使用的简单规则,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例如)修改值(或值的子集)在满足特定查询的数据框中。
回答 0
这是规则,其后是覆盖:
所有操作都会生成一个副本
如果
inplace=True
提供,它将原位修改;只有一些操作支持这一点设置的索引器,例如
.loc/.iloc/.iat/.at
将原地设置。到达单一类型对象的索引器几乎总是一个视图(取决于内存布局,这可能不是原因,这不可靠)。这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上面的示例用于
.query
;它将始终返回的副本,其值为numexpr
)到达多类型对象的索引器始终是副本。
您的例子 chained indexing
df[df.C <= df.B].loc[:,'B':'E']
不能保证能正常工作(因此您不应该这样做)。
而是:
df.loc[df.C <= df.B, 'B':'E']
因为这更快,并且将始终有效
链式索引是2个单独的python操作,因此无法可靠地被熊猫拦截(您通常会得到SettingWithCopyWarning
,但也不是100%可检测到的)。您所指出的dev文档提供了更全面的说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