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想通过一个类来调用另一个类里的方法来处理请求,即这两个类对象参与处理同一个请求对象,只不过一个是委托者,一个是处理者。
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名为Dog的类对象,我们希望通过它调用 voice 类产生“狗吠 ” 声,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委托模式。下面就用Python来理解这个设计模式。
Python里,在委托者类对象中,需要这么设计:
1. 重写__getattr__方法,使得委托者获得处理者的属性。
2. 判断该属性是否为可调用函数,如果不是则直接返回,如果是,则用 wrapper 封装为可调用对象。
如下所示:
class Dog: def __init__(self, voice): self.voice = voice def __getattr__(self, name): """ 重写__getattr__方法 获得相应的属性 Arguments: name {str} -- 目标变量/函数名 Returns: attr -- 处理者的变量/函数 """ attr = getattr(self.voice, name) if not callable(attr): return attr def wrapper(*args, **kwargs): return attr(*args, **kwargs) return wrapper
这样做的好处是,处理者(被委托者)不需要做太多的更改,一般是一个公用类。我们的处理者如下:
class voice: def __init__(self): self.p1 = 'test' def words(self, something): print("voice: %s" % something) return "voice: %s" % something
这样就可以通过委托者来调用另一个类的方法来对请求进行处理:
if __name__ == '__main__': John = Dog(voice()) John.words('汪汪')
实际上,如果你不重写__getattr__,一样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调用到voice类:
if __name__ == '__main__': John = Dog(voice()) John.voice.words('汪汪')
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呢?使用委托模式,可以简化代码,优化可读性,你不需要再调用voice对象, 委托者自己会利用 __getattr__ 找到相应的对象里的方法。
不过,在Python里,委托模式这样的写法其实是 un-pythonic 的,因为它将调用的方法隐藏在了执行者中, 可读性比较差。如果不是特殊需要,一般不会这么做,这里只是给大家展示如何用Python来理解这个设计模式。
我们的文章到此就结束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 Python 教程,请持续关注Python实用宝典。
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加群,回答相应验证信息,进入互助群询问。
原创不易,希望你能在下面点个赞和在看支持我继续创作,谢谢!
Python实用宝典 ( pythondict.com )
不只是一个宝典
欢迎关注公众号:Python实用宝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